四川農村日報媒體記者 張聞亞 實習生 盧武 文/圖
6月28日,在位于綿竹市廣濟鎮的四川華勝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華勝農業“)的獼猴桃園里,有機肥撒施、農藥噴灑、獼猴桃枝條粉碎、除草以及松土……數臺機械在行間操作,來自全國和我省的獼猴桃、機械領域的專家在旁仔細觀看和檢查機械操作的效果。
原來,這是省農村科技發展中心聘請的專家,正在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等多家單位共同完成的“獼猴桃農機農藝融合高效生產技術創新與應用”成果進行評價。
“這項技術全國領先”“這項成果破解了獼猴桃規模化生產的瓶頸”……對于這項經過5年時間創新集成,凝聚多家單位的科技成果,與會專家給予了高度評價。
痛點和難點:機械化率<30% 獼猴桃發展遇瓶頸
適度規模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但在獼猴桃產業上,卻出現了一個怪圈:大規模種植不賺錢。“這個現象在我省乃至我國都普遍存在。”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的獼猴桃首席專家、獼猴桃育種專家李明章告訴記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機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是主要原因之一。”
有機肥撒施機
我國水果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但與農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果園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較低。據我省獼猴桃栽培專家、省農科院園藝所副研究員涂美艷介紹,“我國果園的平均綜合機械化率不到30%!獼猴桃的平均水平還低于這個數字,很多規模化園區因為勞動力依賴度高,而農村用工難問題極為突出,造成農時延誤常有發生,果園效益難以提升。”
我省有獼猴桃種植面積75萬畝,是我省10+3產業川果中的一張靚麗名片。面對日益增長的人工成本以及農村用工難問題,我省要實現獼猴桃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農機農藝融合,實現獼猴桃生產全程機械化是必由之路。
創新與成果:農機農藝融合,三萬畝獼猴桃增效兩億元
28日,在綿竹市廣濟鎮的獼猴桃千畝園區里,記者看到,獼猴桃已掛滿枝條,豐收在望。
眾所周知,獼猴桃在修剪、施肥、除草、松土、制粉、授粉、噴藥、兌藥等生產環節人工依賴度高,市場上適宜南方獼猴桃園的管理機械較少,現有栽培技術體系與機械化生產的匹配性差。
碎枝機
怎么辦呢?科研人員通過引進、創新研發系列小型裝置、農機具及設施設備和智能管控系統,為全程機械化生產提供設備(裝置)保障。“包括有機肥撒施機、農藥噴灑機、碎枝機、松土機等,都是我們根據四川的土壤環境和建園條件,研制的,有46臺(套)。”涂美艷告訴記者,科研人員還集成了果園智慧化管理與決策平臺1個,基本實現了南方獼猴桃生產管理全程機械化。
通過在都江堰、蒼溪、綿竹、蒲江、巴中等我省獼猴桃主產區多個點的示范顯示,節本提質增效顯著,提高授粉、施肥、噴藥等關鍵環節管理效率3~5倍,化肥農藥減量30%以上,商品果率提高1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升30%。“獼猴桃有機肥用量大,前幾年請人施有機肥,有兩個70多歲的老人還摔傷了。”成果參與單位華勝農業總經理白峰告訴記者,現在用機械,效率提升了幾十倍,而且比人工施肥還均勻。
在果園里,記者發現,部分獼猴桃枝蔓被一根根細柱牽引到6米左右的高空。“這些枝蔓都是第二年的結果母枝,以前,他們會垂掉在果園里,一是影響機械進園,二是影響光合作用,三是不利于其增長增粗生長。“涂美艷告訴記者,通過這種農藝上的改變,為機械化和持續豐產提供了條件。
在該成果中,農機農藝的融合隨處可見,足足有20余項農機農藝融合技術。“該成果針對南方地區果園生產實際,全面、系統、科學、規范地研究了全園機械化生產關鍵技術,實現了農機農藝相結合并高效融合應用,為獼猴桃輕簡高效生產提供了支撐,創新性突出。總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專家組這樣評價。
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成都綜合試驗站站長、省農科院園藝所書記江國良研究員表示,該成果針對性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對其他果樹種類栽培管理機械化有借鑒作用。該項成果有利于緩解農村勞動力老齡化、果園管理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
此次專家組成員包括國內有名的獼猴桃專家湖南農業大學的王仁才教授、陜西省農村科技開發中心主任雷玉山研究員,以及我省農業機械、果樹學等方面共7位專家。
來源:川觀新聞